昨晚,我去了趟寧夏夜市,想起還是記者的某段時間,這裡的「千歲宴」名聞遐邇,每每是台北市政府接待外賓的首選,我也經常來採訪。那些盛況還在記憶裡,而今,只有晚風迎面來。
這幾天,關於雙北市「微解封」的議題引發熱議,撇開擺明只想打擊台北的幹話和酸言酸語,說真的,贊成與反對,也都各自言之成理。而我,從原本傾向反對,到如今贊成,幾點心得,想跟大家分享。
第一,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始終沒有告訴我們,當前的防疫目標到底是什麼?
早先頒布的四級警戒指引難以因應當前狀況,區域落差,管制強度,與其說是根據白紙黑字,倒更像是陳時中說了算。14天之後14天,14天之後又14天。原本,14天一期的管制是希望藉由阻斷人流,拖過病毒的潛伏期以壓制傳播,但現在,連續4個14天管制到底是為了什麼呢?清零?或是疫苗覆蓋率達到某個水準?我驚覺執政黨政府說不出來,更重要的是,許多依賴「現金流」過活的民眾,等不下去。
其次,是我原本也擔心一但人流再度群聚,豈不是讓病毒死灰復燃。但在我實際看過之後,分流的夜市,保持社交距離不難,好不容易復業的攤商們,防疫比誰都勤快,生怕萬一出了差錯又得歇業。一般民眾可以自律,在現階段暫時,別把夜市視為過去可以全家老小,呼朋引伴,打發一夜的娛樂場所。現在可以做的是,點了餐,外帶就走,既解了自己的饞,也幫了攤商一把。
這個時刻,議會可以是市府的後盾,市府可以是百工百業的強心針,各自在各自的角色也並不抵觸。終究,我們對抗疫情,是要大家一起撐過去,不管是生命,或者是生計。否則就算消滅了病毒,卻只剩留強汰弱後的一片荒蕪,就太殘酷了。
我們都可以出一份力,保護自己,也就是保護別人,幫助別人,也是幫助了自己,留住疫前日子的吉光片羽。